在百万庄大街他的家里,记者见到了原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地图研究室林泰康老先生。他将自己搜集的各种地图展放在桌上,和记者谈起他对目前出版的地图的一些看法。
“我自己总结了一个判断地图质量好坏的标准:一是资料的时效性;二是地图的信息量;三是设计;四是印刷。我觉得目前我国的地图在信息量上和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比较大。咱们老百姓常用的地图册上,公园或者森林都仅仅用绿色表示,连一棵树的形态都没有,旅游图上的信息也实在是太少了。”林老随手打开一张《伊豆半岛观光图》(日本出品),“人家的旅游图上图例多而且形象概括,不仅有山和旅馆的标志,还告诉你上山乘车或者步行所需要的不同时间,特别实用。”
林老又将两张中国的政区图和美国出品的美国政区图并排摆在一起,“美国的政区图上比咱们的政区图多了一样最重要的标识,就是三维标志。山脉的走向、哪里是最高峰、哪里是山脚都清清楚楚,地图一下子变得形象化了。孩子们如果在生活中使用这样的地图,地理知识会无形中增长很多的。咱们的地图现在太缺乏三维标识了,完全是平面的,真希望今后能出一些有三维标识,使咱们国家的地貌清楚地呈现出来的地图。世界最高峰在中国,我们应该骄傲地让它矗立在地图上。”
带着林老的心愿,我们采访了中国地图出版社发行部的汪副主任。汪副主任告诉我们:“在中小学教学图上,都是用颜色来表示高度的,《中国地形图》也是用颜色来表示山脉的。也有用PVC材料压制的《特形地图》(中国、世界),是立体的仿地貌形式的,但这些都是少数。”
那么随着地图的发展会有怎样的改变呢?汪副主任认为:“中小学的教学图必须根据教委的要求制定和更改。而人们常用的地图又必须照顾到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,我国目前的大多数人对地图的需要仅仅是满足生产和生活,西北地区还有需要地图但没有经济能力购买的普通百姓。所以我们生产地图的首要目标是保证最大多数人的使用。交通旅游图是目前增加信息量工作的重点,《旅游热线》就已经增加了很多乘车的信息,但是这个工作需要的人力物力相当大,地图内容的丰富是发展的趋势。”
中国古代的几位跨国旅行家鉴真、郑和都曾行程万里,但是却没有留下旅行日记或者地图,中国文明对待地图远没有西方人热情。在噪声地图、电影导游图层出不穷的今天,人们理应更加关注地图和地图背后的故事,让自己身边的地图容光焕发。